近日,宁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系列成果展暨2015宁波市非遗课堂联盟、非遗信息员、非遗田野调查评比结果颁奖典礼在117艺术中心举行。我校传媒与设计学院喜获宁波市非遗田野调查优秀组织奖,传媒学院的沈智超和强晨烨同学分获优秀个人奖。
宁波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23项,省级非遗79项,市级非遗179项,县级非遗520多项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,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。今年6月,宁波“非遗保护高校联盟”正式成立,我校传媒学院率先加入。整个暑假,2013和2014级广告学专业160多名学生在何镇飚教授等的指导下,分成20个小组,开展了非遗田野调查的暑期实践。从7月2日开始,调研队兵分多路,调查和走访了鄞州它山贤德庙会、白峰塑漆、唱新闻、象山渔民号子、古船模制作技艺、十里红妆、朱金漆木雕等60多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,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。为了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,他们还专门开设了一个“浙大宁波理工非遗调研”的微信公众号,每天推送学生调查的行程记录、日志等。此后每组均完成一万多字的寻访报告。这是宁波市开展非遗保护以来寻访覆盖面最广的一次活动,收效良好。
强晨烨同学,本次评比获奖的优秀个人,她的非遗寻访之旅相当不易。寻访当天,强晨烨负责的小组早上5点半起床,坐公交、转大巴,当天中午才抵达象山石浦镇东门渔村,寻访象山渔民号子传承人陈瑞春。由于老人中风长期卧床,身上没有手机可以联系,大家历经曲折,最后终于在一家敬老院里找到他,然后在床前蹲着采访了他。虽然过程很辛苦,很累,但是同学们在老人的述说和示范中了解了渔民号子的起缘、演变、传承的历史,感受到了它豪放粗犷而富有节奏感的魅力。
此次非遗寻访的暑期实践活动,是非遗保护的一种新思路和尝试。高校的加入,既为非遗科研工作提供强大的人才、学术资源,又助推非遗传承的创新发展。对在校学生而言,寻访非遗的“文化苦旅”历程,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同时也促使他们思考如何把专业知识与非遗文化传播有效结合,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。